【IT168评论文章】清明节,作为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作是踏青节。在这一天,人们悼念缅怀先人的同时,也在这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踏青散心,忘却过去向前看。
多媒体音箱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今天,风风火火,跌宕起伏走过了将近二十个年头。在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涌现了无数优秀的产品,无数优秀的品牌。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品牌淹没在这多媒体的大潮中。诚然,今天的多媒体音箱市场仍然活跃着不少当年的品牌和厂商,同时更多的新品牌也在不断的诞生涌现,与日俱增;但是,多媒体音箱历史上,却有着这样一群逝去的厂商,值得我们去悼念和回忆----不为别的,只因他们曾经给这片天空,带来过激情和澎湃。
在这个清明时节,我们在此简单的回顾一下那些逝去的多媒体音箱大品牌,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忘却而纪念他们 ---- 虽然他们很多都只是匆匆的历史过客,当年这样那样的问题更是让我们没有理由记住他们,但是他们给多媒体音箱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却恰恰是最值得深省和回味的精髓。
为了忘却的纪念 ---- 忘却他们,纪念历史!
从最近的说起:大极典--电子管多媒体音箱大师
2002年下半年,曾德均大师将自己擅长的电子管功放与多媒体音箱相结合,推出了一款可以说改写多媒体音箱历史的高档2.0音箱--M-10。2003年春,这款神秘人物终于露面了。此后,这种电子管功放概念一直被大极典后来的几款电子管多媒体所继承。
用今天很多人的眼光看,M-10的声音并不好,电子管+全频带单元,在动态和频响方面都没有优势。但是,M-10的声音确实有一种仿佛六七十年代的老式收音机一般的古朴和怀旧的感觉;中频更是有种老式纸盆纸折环喇叭所特有的醇厚自然的味道。
业内大师DEBUG曾经就在他的“多媒体音箱十五年”指出过:不过M-10虽然是个好设计,但却不是个好产品。一方面全频带设计至少在当时那个时代,是肯定不受欢迎的;随后大极典确实也很快在两个多月后就用二分频的M-20取代了M-10。
大极典M10
随后的M20系列一共经历了三款产品。最早的就是M-20,其实这款产品不妨看成是M-10的改进版,其基本设计与M-10完全相同,只是在M-10的基础上增加了高音单元和分频器,同时对M-10评测中反应的部分品质问题做了修正。在M-10问世后大概两个月左右,M-20就问世了。
M-20MKII,则是M-20系列中一个特殊的产品,实际上这款产品可以认为是M-20的豪华版本,它的箱体和电路设计与M-20相同,但所用单元品质比M-20要高,这款音箱的推出时间和M-20非常接近,但从未在国内正式上市,只有小批量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实际上,这也是大极典第一款批量输出国外的产品。
M-20系列中最重要的产品,是2003年末出现的M-20中的最后一款产品M-20MKIII,这也是大极典最重要的形象产品,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大极典最后一款纯正的胆机多媒体音箱。
M-20MKIII的设计和M-20系列此前的产品截然不同,从箱体、单元和功放完全全新设计,只有M-20系列的外观造型还继承了下来。从声音上来说,M-20MKIII可以算是大极典M-20系列最完美和最接近M-10那种古朴风味的,不过价格也从M-20的千元档提升到了2千元档。
之所以说M-20MKIII某种意义上是大极典最后一款纯正的胆机多媒体音箱,是因为大极典这之后的产品,包括其最后一款前后级都为胆级的产品M-30在内,在设计上都有向石机靠拢的倾向,特别是在M-30之后,大极典多媒体产品中,更是再没有任何一款纯血统的胆机音箱,M-20MKIII也就成为大极典电子管多媒体音箱事实上的绝唱。
到2004年下半年,大极典多媒体产品的重点开始全面转向石机,由漫步者深圳工厂代工。当年,大极典一口气发布了好几款高档2.0音箱,囊括从一千到三千多的价格区间,而我们听的比较多的一款旗舰也就是下面这款L9。
从真空管功放的M-10开始,到L9最后,大极典就再没有在国内的多媒体市场推出过新品了。从此,曾经给这篇天空带来“真空管”功放的“大极典”这个名字,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面。
来来去去“世代”行----成也世代,败也世代
曾经浪子无心的世代,死在了IT营销这个大课堂里,不能说惋惜,只怪自己修行不够!
关于世代,DEBUG 兄的文章已经说的非常详细了,下面我们就通过D兄的文章,来看看世代的前前后后。
2002年2月,一个新的牌子加入了多媒体音箱市场的竞争,这个时候,还没有几个人听说过它,但不到一年之后,它将掀起国内多媒体音箱音箱史上最大的一场动乱。
这个牌子就是世代。
世代最初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说实话就给人一点很不好的预感,今天谁也说不清是否真是被收买了,但当时确实有几个音频论坛的版主级人物在以极其肉麻恶心的方式在吹捧世代的产品。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世代的渠道尚未建好,所以市场上并不太能见得到。它真正被叫响名声还是在几个月之后。
众所周知,世代的背景是生产箱体的广州南海华达木箱厂,实际上法律意义上的“世代公司”并没有几个人,它的产品是以代工的形式交给华达生产的。而作为代工的背景,世代显然缺乏市场操作的经验与积累。所以它采用了“拿来主义”的做法,从爱多(好像是?记不清了)挖来了一个销售团队操作市场运作,同时挖来原来惠威在各地的二级代理建立起销售体系。
应该说这个做法还是比较聪明的,特别是世代的市场定位和惠威完全相同,挖来惠威的墙角,有助于迅速打开自己的销路。不过仓促建立起来的销售体系是不稳定的,更是不忠实的,在今后,世代将会咽下这个苦果。
世代最初的产品只有一款,就是V200。实际上这款产品的设计是失败的,不仅没有那些可能的枪手们吹嘘的那么好,甚至根本是一款声音不正确不能听的箱子。但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媒体还是对世代保持了一种温和的期待的态度。这一方面是虽然V200设计失败,但其优秀的箱体设计和扬声器的素质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大部分人还是很有期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为第一个公开挑战惠威在高端2.0统治地位的品牌,大多数人宁愿宽容地给它成长的时间。
而且还有另一个没有被人提到过的原因,那就是世代在当时,从上到下确实保持了一种很谦卑的态度,实际上,在世代从诞生到消失的这些年里,世代与媒体打交道的态度一直是很谦卑的,这点和创新与惠威在当时的傲慢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所以不能不说媒体对世代的宽容,也有一部分对创新和惠威的姿态不满的私心在内。
然而,这种宽容也蒙蔽了很多双眼睛,以至于当世代的危机爆发时,在媒体中几乎弥漫着一种沉重的受骗感,也才会有那么多媒体在世代危机的时候果断的落井下石。
世代真正的高潮,是2002年8月推出V300以后的事情,这个时期,世代内部,爱多的团队完全到位,同时世代挖来了惠威的秦皇岛总代,将其移至北京担任北中国总代,世代的宣传也就轰轰烈烈开始。
不能不说,这两个团队在造声势方面确有一套,特别是老朋友们还应记得的“轻疯”,确实是个很张扬的商家,与其说是商家,不如说他身上有更多的玩家色彩,这种色彩,这种热情确实感染了不少人。
世代当时的成功,与V300这款产品完全不可分离。毕竟这是惠威M200之后第一款千元级的2.0箱子,仅这一点就足以让它红起来。何况V300,今天回头看确实很YY,“高科技金属振膜”、“全钢琴漆工艺”、“弧形金属面罩”、“密闭箱体结构设计”,真是听起来就YY得很啊。V300的成功,可以说是世代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不过,成也产品,败也产品,世代后来的全面溃败,倒霉也就倒霉在V300这款产品上了。
今天回头去看,V300并没有这个时候人们所认为的那么好,很YY的金属膜单元成品率很低,很YY的钢琴漆工艺水准比惠威差上不少,很YY的密闭箱体结构其实细节并不合理。但是,V300也并没有一年后被妖魔化的那么可怕,实际上,那的确是非常有目的的妖魔化。
现在来看,V300充其量是个像M200那样,个性很鲜明,毛病也不少的箱子罢了。
V300之后的这段日子,是世代最幸福的岁月,这时候,世代被普遍认为将成为惠威的竞争者甚至取代者,在各大媒体普遍给与关注的同时,市场运作也非常火爆,与惠威截然不同的积极市场动作,使得世代一下子几乎抢走了惠威一半的市场位置。
在这段岁月里,世代在V300之后又推出了多款产品,首先是世代产品中最成功的V200A/V200A+系列,然后是国内第一款高档三分频2.1音箱V6,再后来是设计很出色却营销失败的同心一号和V3,但总体来说,世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比较成功,至少在名望上,是成功的。
然后,灾难突然来临,大厦轰然崩塌。
先是在2003年的某一天,在PCPOP网站的社区里,有人发出了一个帖子,里面揭露了一个令人震惊而愤怒的事实——世代V200/V300音箱量产版里面的主放大管,竟然是拆机件!甚至不少是经过搭脚的不稳定的拆机件!这个帖子一出,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接着,世代最知名的代理——“轻疯”突然倒戈一击,发表了大量声讨世代品质和营销的文章。
接下来,一个曾经最著名的名字——“骏马”出现在我们面前。
“骏马”兄的出现,以雷霆万钧之势,高度专业的测试手段,将身背“八大罪状”的世代旗舰产品V300打翻在地,然后踏上一只脚,于是从此再不能翻身。
然而,就像老友浪子无心兄所揶揄的,这位“骏马”兄,竟从此带着他那套LMS系统渺无所踪,在声讨世代的这篇大作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他,成为国内多媒体音箱史上最令人深省的一宗悬案。
“骏马”的一击,是世代收到的最沉重的一击,从此,世代的时代,结束了。
世代的倒下,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简而言之,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
来来去去“世代”行(下)
首先,是产品,世代成也成在产品上,倒也倒在产品上。
实际上,虽然“骏马”的文章气势汹汹的列举了“八大罪状”,但真正让世代致命的问题只有两个——“世代V300的曲线不良”和“世代使用拆机件”。
曲线的问题,其实猫腻不少,而且,实际上即便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也并没有像“骏马”一样彻底否定世代的音质,而最主要要了世代命的,还是拆机件问题。
说起这个问题,今天已经很难说究竟该谁来真正负责,因为众所周知,世代在当时没有电路生产能力,这部分实际是外包的。但不管究竟是谁用了拆机件,它最后是装在了世代的箱子上,那就算是黑锅,世代也必须背,毕竟,也许拆机件的品质不一定真的差,但在音响成品上使用拆机件,这是连基本的法律规定都不符合的行为,这个,没什么可说的,活该。
而真正让用户愤怒,让世代死无葬身之地的,其实还不是用了拆机件,而是拆机件事件爆发后,世代的装聋作哑。不止一个媒体给世代提出了召回产品的建议,而世代却始终不吭一声,当然,世代的难处可想而知,当初世代的箱子可是卖了不少,把这么多产品召回并改进,那花出去的钱也就让世代以后不必再混了。然而尽管如此,最后一个拯救世代的机会,也就彻底失去了。
产品之外,是世代对于渠道和媒体的双重开罪。
如果说世代刚刚到来的时候,渠道和媒体普遍对之有着强烈的好感的话,那么这个时候,这二者对世代就是一致的恨之入骨。
世代挖来的那只爱多的团队,对于世代市场的初期建设,确实功劳不小,而且这批人,确实也是这方面的行家。只不过,这样一只在当时的家电市场环境中已经混成了“油子”的队伍,也很难说有什么忠心和职业道德可言。
世代危机爆发之前不久,世代的原总经理带着他的队伍不辞而别,给世代留下的是两笔烂账组成的一个烂摊子——一方面,压了大量渠道的返点没有给,再一方面,欠着的媒体广告费高达上百万,而另一方面,账上却没有足够的钱。
于是,这两拨人都愤怒了,于是,也就有了以“轻疯”为首的代理的倒戈,也就有了媒体在这个事件中纷纷的落井下石。当一个品牌被用户不信任,同时又失去了渠道和媒体这两大支柱的支持的时候,他的未来岁月也就可以看着秒针来数了。
今天回头去看,世代的悲剧,是国内多媒体市场发展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它提供给众多厂商一个警醒的教训——首先,产品,是你的立身之本,产品的任何重大失误都可能酿成灭顶之灾。即便你的部分元件采用外包生产,你也不能对之不闻不问,不管直接责任人是谁,但最终产品毕竟是你的,欺瞒用户,是决不能做的,因为用户的信任,失去了也就不会再来。
其次,做生意,归根到底是做人,世代对于渠道和媒体的动作让人无话可说,尽管世代也可以算是某些“油子”的受害者,但说到底这是对世代自身商业信誉的恶性透支,而这让后来世代重新起步时,变得无比艰难。
然而,今天依然有这样的品牌,如果说世代还多少有点值得同情的话,那么这些后来者却是有意为之,乐此不疲。像某个曾多次搞过“假洋鬼子”音箱的品牌,几乎被所有的IT媒体一致拉入黑名单,因为——它几乎就没给谁结过广告费的帐!或者说,从买下广告的那天就没有准备付账。甚至,等着上过当的老业务员离职后,就再冒出来骗新业务员一次!
不能不说,这样的行为,太卑劣了,这样的企业,不死天理不容!
世代在后来,曾经多次试图东山再起,这个,我们后面还会提到。然而,不能不说,就是因为世代的品牌信誉,实在被透支得太厉害,所以最终,世代也没能再起来。
世代V200A+,V200A和V200A也都差不多(但实际上细节上有区别),不能不说,即便今天的眼光看,这也是中档上最好看的2.0箱子。
世代V300,世代成也它,败也它。其实这箱子,没有当初媒体们说得那么好,也没有世代倒下后媒体们说得那么差。
世代V500,其实这个时候,聪明人就应该能嗅出点不对劲了,因为在V500推出的时候,媒体一反常态,并没有V200和V300那时候的热衷追捧。
DEBUG谈:短歌行崛起和朝露的诞生
2000年5月,一个事件震惊了整个网络IT业,国内最著名的IT技术网站飞翔鸟宣告正式分裂,飞翔鸟硬件站分裂为倚天硬件和ITPOWER两个网站,飞翔鸟软件站和游戏站则彻底关闭。当时在《电脑高手》杂志的笔者曾为此写下一篇沉痛的祭文。
飞翔鸟的真正创始人是谈毅,此人也是国内最初的专业评测人员之一。谈毅和自己的同学孙嘉、MARS(抱歉,忘了此仁兄的本名了),三个同寝室的大二学生在1997年建立了一个个人网站,即后来的飞翔鸟。飞翔鸟最初,和当时众多的网站一样,是完全凭兴趣与义务做起来的公益性网站。谈毅广开言路资源共享的管理方式,为飞翔鸟的火爆提供了基础。到了1998年,飞翔鸟已经成长为拥有超过30人进行更新与维护的庞大组织。
但是,这种凭借兴趣与义务建立的组织,从一开始就是松散而不稳定的。特别是当谈毅于1999年因为个人原因离开飞翔鸟后,在成员地位平等又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飞翔鸟愈加变成一个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组织。挂名的、出工不出力的成员占了大多数,到了末期,实际还在为网站工作的人,大概不到1/3。
如果还只是一个自由社区的话,那么这都不成问题,但是随着个人网站商业化的大潮,当飞翔鸟开始有了收入的时候,成员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先是游戏站无疾而终,再是软件站的彻底崩溃与解散(至今,飞翔鸟软件站的数据是为谁所销毁的,似乎依然是个谜案),到最后,就是飞翔鸟旗下最核心的硬件站的大分裂。
随着飞翔鸟的灭亡,飞翔鸟系似乎从此一蹶不振,倚天硬件虽然继承了飞翔鸟的全部信息资源和客户资源,但却再也没有恢复到飞翔鸟昔日的辉煌。而在音频领域里,飞翔鸟的第一权威地位,也从此被新兴的短歌行所取代。
从飞翔鸟的毁灭中,得益的至少有两个网站,一个就是在这之前人气还不旺的PCPOP,由于飞翔鸟的一片混乱,大部分飞翔鸟论坛的会员都投向了结构类似的PCPOP论坛,同年6-8月,PCPOP又作为平台提供者参与了《电脑高手》发起的全国IT技术辩论大赛,从此一炮而红。
而另一个受益者,就是短歌行。但是,显然短歌行并未能从飞翔鸟的教训中吸取足够的经验,我们后来会发现,飞翔鸟身上发生的事情,在后来的短歌行身上再次发生。
短歌行,本是云飞(潘赤忠)在1999年初左右建立的个人网站,但坦率的说,云飞兄在圈内,论音响技术上是把好手,但论起做媒体来说,确实不是个能手。短歌行真正开始成长起来,还是云飞的好友昆冈和飞翔鸟音频论坛的版主刘恩惠相继加入短歌行以后的事情。
这二位哥们确实都颇有做媒体的天分,在随后的岁月里,一主攻软件一主攻硬件,撑起来短歌行的大半边天。特别是恩惠兄,论技术,恩惠当时在圈内也许算不上最好,但他有一样本事却是别人不具备的,那就是出文章的速度和规模极为惊人,甚至他自己都笑称为“快枪手”,而有一样本事是我至今对恩惠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那就是他可以就一个题目反复写出多篇文章,还能写得各不相同自有新意,这个本领我确实自叹不能。
凭借这个本事,恩惠兄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包揽了各大纸媒体的音频专题,与当年飞翔鸟的起步靠的是谈毅等人在纸媒的专栏一样,这对于短歌行的起步起了巨大的作用。(此前,有朋友提到短歌行的歌曲下载问题,确实,短歌行的歌曲下载为短歌行的人气提供了相当巨大的作用,但是这是多年之后的事情了,准确地说,短歌行提供歌曲下载的时候,它已经是业内的第一多媒体音频媒体了。在这个初创时期,还是刘恩惠和夏昆刚的文章为短歌行的人气提供了一手的支持)
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及上面所说的飞翔鸟分崩离析的背景外,短歌行能够成为后来国内多媒体音频的第一媒体,和两个厂家也分不开。
这两个厂家,一是创新,二是惠威。
短歌行最早的出名,其实并非是在评测之类上,而是对创新SB LIVE!声卡波表库的研究。有年头的烧友应该还能记得从短歌行上下载的巨型波表。可以说,由于这方面研究所带来的影响,是短歌行作为媒体而赚下的“第一桶金”。
有趣的是,标志着短歌行的影响力达到最高峰的,却也是和创新有关的,这就是2年之后的,把创新拉下神坛。
而相对来说,惠威给予短歌行的影响,要更为直接。
当然,与前面所说的短歌行自身的原因相比,这两个厂商的影响只是次要的因素,但这种直接因素,同样也是不可少的。就像《微型计算机》已经具备了成为国内第一硬件媒体的潜质,但还是需要一次3D显卡的大规模评测来助其上位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前面说过,惠威M-200最初的宣传平台,莫名其妙的选择了在音频领域毫无影响力的显卡之家。不过很快,可能是由于云飞本人当年在惠威短暂任职的原因,惠威的主要宣传平台迅速转移到短歌行上来。当时对于M-200的全程分析报道以及曾德均大师对于M-200的试听分析等等都发表在短歌行上。而对于惠威发起的媒体研讨会,短歌行也作为特约媒体做了全程的报道。待这一切结束的时候,短歌行已经俨然成为国内一线的音频媒体。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短歌行开始进入自己的黄金年代,团队规模开始迅速增长。不过今天回头去看,短歌行显然重蹈了飞翔鸟的覆辙——短歌行最黄金的年代,成员一度达到近10人之多,对于一个纯粹的专业类网站来说,这显然比当年的飞翔鸟更显臃肿,随之而来的问题,该来的也都会来了。
(云飞和他的朝露A100在2002年“电脑爱好者城”上,是当时负责组织展览的笔者所邀请的业内著名网站代表之一)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无论是谁,写中国多媒体音箱的发展史,朝露都是不能不写一笔的,虽然今天的朝露已经不再是一个音箱品牌,历史上使用这个牌子的产品也不过区区5款。
朝露的出现,是一个标志,从此一类全新的产品,中国独有的“准HiFi多媒体音箱”出现在市场上。不过对于它的创造者们,朝露却是一个悲剧。
今天已经很难说得清,朝露的出现究竟是个巧合的偶然,还是有意的策划,因为这个事多少有点戏剧性。
按照公开的说法,就是当初云飞到朋友李楠的店中,偶然看到了李楠开发的一款低档小5寸箱(即后来发友曾自行出售的“e星一号”),正值子衿功放销售失败,为短歌行盈利无门发愁的云飞就与李楠商议,由短歌行出面,以联合开发的名义销售这个箱子(当然,虽然是以李楠的设计为基础,不过后来的朝露和李楠的原始设计还是有不同的),一则为网友提供款优质廉价的产品,二则短歌行和发友从中得些利益。
这款产品就是后来所说的“无源朝露”,当然,最初还没有名字,“朝露”这个名字是云飞在短歌行上公开这个产品计划后,从网友中征集来的。
毫无疑问,如果只是销售无源箱子的话,恐怕不会有几个人问津,毕竟手里有功放的人肯定有更好的箱子,没必要买这个低档小东西。加上这虽然是个小箱子,却灵敏度不高,并不好推,一般的廉价功放还推不动。
李楠原来的“e星一号”是自带功放的,这是李楠设计的一个造型仿音乐传真外形的小功放,俗称“猪仔”,不过其声音并不太好。云飞最初准备用自己的子衿功放模块设计一个BTL结构的功放来推朝露,但实际做成成品后发现,BTL的子衿音质下降很大,而且变得相当不稳定易坏。所以只好另找办法。
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当时顶着短歌行顾问头衔的曾德均曾老师。曾大师手中有一批早年极典石机功放产品的库存(这个生产功放的极典公司和现在的大极典不完全是一码事,虽然都是曾大师开办的公司),包括原价1千元和2千元的两款,于是拿来和朝露配套出售,分别卖600余元和1千元。
朝露的出现,对于多媒体音箱市场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因为这是第一款在设计、用料、工艺上如此接近传统HiFi产品的音箱(当然,它的原型本来就是一款HiFi音箱),即便当初惠威M200也没有那么给人印象深刻。加上当时在音频媒体中当仁不让坐着老大位子的短歌行对于颇具戏剧节奏的炒作,使得朝露在多媒体音箱的核心发烧友中一炮而红。也一下子惊醒了沉迷于5.1的迷梦中找不到出路的厂商们。
不管朝露的出现,是否是有意的策划,但以云飞为首的短歌行成员们,最初的想法可能确实就是为了给网友们找到一款价廉物美的好箱子和好功放,当然,自己也多少赚一点赢得收益。真的,可能就是这么一个不能说无私,但确实是美好的想法。
因为实际上,无论是短歌行还是发友,从中得到的收益并不多。据说一台499元的朝露,总利润只有100元,短歌行和发友各得一半。即便在今天,音箱成本已经大幅上涨的背景下,这个利润都不高。至于极典的两台功放,平心而论并非什么好产品,否则当年也不会卖不出去而积压成库存了(极典以胆机出名,虽然也附和潮流出了一些石机,但当年并不怎么受欢迎,曾大师后来将设计卖给了三诺。短歌行当时出售的功放就包括两个版本——黑色的极典商标版本和金色的三诺商标版本),但是699元的全新大功率HIFI功放,真的也不该再要求什么了。
但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慢慢的就变了味了,并且最终演变成一场悲剧。就像老朋友浪子无心所慨叹的,区区100元就买断了短歌行那么多年打下的信誉和与网友的感情……
现在回头看,这个悲剧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只是那时候,从短歌行的成员到普通网友,大家都处在莫名的醉狂之中,忘记了这些而已……
从朝露诞生的那一天起,短歌行其实就犯下了一个媒体的大忌,这就是媒体经商!
媒体本身着手于自己领域的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这是媒体的死穴。读者也罢,商业伙伴也罢,在媒体公信力问题上,从来执行的都是有罪推定,这其实很简单,无论你的动机有多么高尚,不管你的行为有多么公正,当你的固有利益与某个特定产品形成了固定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无法维持你的媒体信誉。就如法庭上,自己的儿子犯案,就是包青天海青天也必须退堂让位,就算你是青天,陪审团也有权丝毫不相信你,这和人品毫无关系。
其实在IT媒体中,参与产品开发与销售,短歌行绝非第一个,更不是最有名的一个,IT媒体的两大巨头电脑报和电脑爱好者曾经走得更远,前者曾经建立过从事硬件产品开发的“多媒体事业部”并推出过自有品牌的外设、光储产品,后者则曾开设过实体的销售店铺,但最终都被断然中止运作,因为这种事情,触及了作为一个媒体的底线,是注定没有好下场的。而短歌行,触及的就是这么一个敏感问题。
更何况,对于短歌行来说,也许最初的动机是单纯而良好的,但自己终于也没有把持得住。
短歌行最初的用意可能真的很美好而单纯,而网友的热情也给了极大的鼓舞。但是,当一些其实还算不上批评的负面声音出现的时候,一切就都变了。毕竟人性如此,当你开始卖东西的时候,也许只是期望能卖多少是多少,但真的卖起来的时候,就会慢慢的变成期望手中的能够统统卖掉,还在生产的也要统统卖掉。古人云,义不行贾,诚不我欺。
其实将心比心,当你抱着一个很简单很单纯的想法去卖东西,却发现由于某个负面的意见使得手中的货品压在屋子里一个礼拜卖不出去的时候,你恐怕也不太能坐得住。
而短歌行,就坐不住了。
一开始,只是很委婉的劝说一些核心的朋友不要说啥不好的,慢慢的就变成了对批评意见的有形无形的封杀。这个时候,短歌行在网友中的形象就开始变化了,由一个媒体变成了一个音箱商人。
后来的事情,就很乱了,逐渐变成了至今也理不清的一笔糊涂账,其中的细节我无法说清,恐怕也没人能够说清,总之从2002年到2003年漫长的时间里,昔日的多媒体音频第一坛短歌行论坛渐渐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短歌行成员、普通网友和更多的数不清的来路不明的马甲混战成一团。笔者这里只说说相关各方的结局——
朝露:经过了这场混乱之后,于2003年和短歌行分道扬镳,成为独立的多媒体厂商,但不再有2001-2002年的辉煌,现在基本已经退出多媒体音箱市场;
发友:在和短歌行合作推出了朝露的第一款有源版朝露A100以后,由于至今不是公开很明确的利益问题,和朝露决裂乃至反目成仇,后来独立推出了自己的“黑钻”系列多媒体音箱至今,并且在2002年底的一段时间,一度和朝露在媒体上互相批判对方的产品;
短歌行:在这个事件中,受损失最大的就是短歌行。在论坛的混战中,老读者大量流失,特别是曾为短歌行标榜的十余位所谓“核心网友”也暨曾对朝露早期宣传做过大力推动的诸君,几乎全部与短歌行分道扬镳。这部分人,后来都投入了“清水论坛”。而短歌行内部,也由于意见分歧而分裂,核心成员、二号写手夏昆钢另起炉灶独立制作了X-SOUND网站,即今天的数码多媒体网站。
同时,朝露事件也使得短歌行在厂商中的信誉一落千丈(实际上,至今也没有人知道当年在论坛上煽风点火的马甲有多少是出自厂商。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短歌行的辉煌年代,几大厂商几乎都有固定的人员每天“蹲守”短歌行论坛),以漫步者和惠威为首的几大厂商从这个时候起不再向短歌行提供样品,以致曾为国内多媒体音频第一媒体的短歌行后来发展到“号称”(注意是号称)自己购买样品进行评测。同时也随着云飞、夏昆钢等人的退出和刘恩惠个人兴趣的转移,短歌行此后逐渐由一个以产品评测和技术为主体的网站转变为以乐评和MP3下载为主的网站。
朝露所引发的后续事件,应该是云飞当初所没有意料到的,其实恐怕也没有人意料到,包括第一个在纸媒上报道朝露的笔者。
应该说,云飞和短歌行在这个事件初期,确实多少是有点委屈的。尽管可能不乏想有所收益的想法,但是如果当真为了赚钱而搞出朝露的话,是肯定不会为它定出这么低的一个利润的。没拿到什么钱却受到不少非议,放在谁身上,都会觉得委屈(笔者自己也不例外,当年在电脑高手的官方论坛上,也曾因为顶着巨大压力而做出的评测,却招致某些读者鸡蛋里挑骨头的评论而愤愤不平,说出一些过激的话)。
只不过短歌行没有意识到,不管你从产品销售中获得多少收益,当你有了收益的时候,你就变成了一个商人,而商人,在顾客面前,是没有资格委屈的。
在中国IT媒体的历史上,媒体经商和商人办刊,都曾有过尝试,但这些尝试,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结局。这二者从来就没有共存一体的基础,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来自于它的公正性,而媒体的公正性则依赖于它的独立性,这是前人血泪凝成的教训,值得我们今天的一些同样YY于产品销售的媒体同仁重视。
当然,短歌行后来的衰落,有很多原因,特别是有一个直接的外来打击。但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老朋友都认为,朝露及其引发的冲突,是短歌行衰落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在这次冲突中,短歌行失去的是一些最关键的东西——厂商的信任、核心网友的拥护、独立而公正的公众形象、自身成员团结一致的心态……一件对大家都有利的好事,却变成这么一个结局,这恐怕是谁都没有料到的吧……
小贴士:“蔡琴专用箱”朝露A100
“蔡琴专用箱”这个外号是我给起的,好像是在浪子家里听箱子开玩笑叫的 ,后来居然叫响了。
朝露A100,是无源朝露加装云飞设计的功放板,重新校声加强了中高频和近声场化,并且对外观配色做了小修改以后的产品。这是朝露第一款真正的电脑有源音箱,也是朝露和发友所合作的最后一款产品,这之后,双方就分道扬镳了。无源朝露是2001年四季度推出的,这款产品则是2002年二季度末,后来在7月北展的“电脑爱好者城”上第一次展出(说几句题外话,这是历史上最后一届电脑爱好者城,由电脑高手承办,当时笔者负责主办方特展,邀请了一些业内著名网络媒体参展,其中就有短歌行。会后云飞在所住的农科院招待所举办了两天的公开视听会,北京的老朋友应该记得)。
起名叫“蔡琴专用”,是因为这款箱子的中频厚度和温暖感几乎非常好,不要说当时,即便到现在笔者也想不出哪款箱子听蔡琴比它更合适。虽然这款箱子其实也有很明显的缺陷,例如高频虽然经过了改动,但始终显得呆板,而低频速度太慢,软绵绵毫无力气。但是放在当时,确实是开天辟地的一款作品。而且论用料的坐实、工艺的精致,今天的大部分产品也比不上。所以笔者才会将它归入“十大天才多媒体音箱”之中。
BTW,补充的感想:此前一直没有仔细想过,还和朋友说过,“朝露”真是音响品牌不可多得的好名字,美而有灵性。但前几天偶尔翻看三国,看到曹操赋诗,却突然想到——“朝露”,分明实在是个不祥的名字啊,朝露者,美而不久,“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乃感叹人生无常,年华易逝之语,用做品牌,犹如天鹅之歌,美则美矣,委实不吉。丰臣猴子也说“我如朝露降人间”,现实中,朝露音箱光辉灿烂之后的惨淡结局,难道正应了这箴言
朝露&短歌行的后来
短歌行内讧分裂之后,朝露和发友分别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即朝露A200GOLD和黑钻。
今天回头去看,在短歌行和发友合作时期,确实融合了双方的优势。而分手之后的产品,则充分暴露出了双方各自的不足。
在当时,朝露和发友以及短歌行和X-SOUND,这本是同根生的四个单位分成了两个阵营,分别出手极力贬低对方的产品。现在回头去看,这种口舌之争其实很可笑,也都是十分偏颇的。
论产品的外观,A200GOLD绝对在黑钻之上,黑钻继承了上一代朝露土炮味十足的外观,而朝露移师广东之后,吸收了当地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影响,虽然A200GOLD的造型,颇有模仿惠威M1的嫌疑,但确实比土气十足的黑钻要好得多。
但在箱体工艺上,二者的优劣就倒了过来,黑钻毕竟有作为HIFI厂商的发友打底,在工艺细节的处理上没得可说,而朝露在这方面就气短不少,像笔者拿到的A200GOLD样品,轻轻一抽就能把倒相管拔出来。
而二者的弱点上,和想象的一样,发友的弱点在功放,朝露的弱点在单元。
实际上,这两款箱子都不完美,黑钻的功放设计仅仅是够用,推箱子的表现谈不上出色,而A200GOLD的校声存在问题,中频明显发干发薄,高音又现得尖利了些。这除了校声经验的不足外,单元的限制可能是更大的原因。
不过,这种区别也就决定了二者后来发展的差异。
相对来说,发友的薄弱处在功放上。应该说弥补这个薄弱的难度要比弥补单元和分频器校声的难度低得多。虽然,设计一套像朝露那样的好功放的难度一点也不低,但毕竟多媒体音箱的主流是集成电路功放,而且绝大多数产品都只是在官方标准电路上的修修补补,对于发友来说,在这方面提升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算不上十分困难,只要积累经验就可以。所以,发友的黑钻系列越做越大,特别在推出了第三代产品黑钻XP之后,逐渐成长为高档2.0多媒体音箱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而对于朝露来说,在单元设计和分频器校声这样几乎还算是“手艺活”的方面提升,难度就大得多。而朝露公司虽然信心满满的以多媒体音箱起步,但在03-04两年推出了A200GOLD、X10、X20三代产品之后,就再也不见新的音箱产品问题,虽然朝露并没有公开声称退出音箱市场,但实际上已经很明显转向自己比较擅长的功放和解码器的市场了。
实际上,类似的现象并非孤立的,在中国的多媒体音箱发展史上,纯音箱厂家转向生产多媒体音箱的,虽然不是个个像惠威发友一样混得风生水起,但多少还算混得说得过去,而从功放厂商转向多媒体音箱的,却鲜有真正的成功者。
短歌行后来的发展,最不好。
经历了内讧和分裂后,短歌行大伤元气,特别是从此变得有点畏首畏尾,而在几个月后,短歌行又迎来了一场劫难。
2004年4月12日,短歌行被有关单位查封。
至今,关于短歌行被封的原因也说法不一,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因为有人在论坛中发了违禁内容被有心人举报。但奇怪的是被封是网站,论坛反倒是不久后就被解禁。而且短歌行被封长达数月,这样既不准开又不干脆关站的处置也不算多见。
短歌行此次的关站一直持续到9月才重新开放。重新开放后的短歌行,风格大变,主要内容逐渐转向乐评和音乐下载。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短歌行的重心转移到上海后,刘恩惠对于短歌行的意义实际已经由核心成员变成了灵魂人物和主要支柱,甚至可以说,短歌行的最后几年,完全是靠刘恩惠个人的努力才得以维持下来的。而刘恩惠本人的兴趣,此时已经由音响硬件方面转向了乐评方面,并在乐评界已小有名气。他个人的转变,直接影响了整个短歌行的风格变化。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此前与朝露相关的是是非非,使得短歌行在厂商圈内的形象大坏,短歌行已经不太像原来一样能够在第一时间拿到产品的样品,做硬件已经不太能做得下去了。而且在恢复后不久,短歌行又于2005年陷入“黑金”声卡相关的纷争中,更加深陷是非难以脱身。
但不管怎么说,在刘恩惠的努力下,短歌行依然维持了音频第一大站的位置,但在2005年下半年,短歌行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服务器硬盘损坏导致短歌行彻底瘫痪。虽然很快更换了损坏的设备,但数据难以恢复,结果在整个2006年上半年,短歌行的页面就呈现着“本站改版中”度过,慢慢消耗已经所剩不多的人气。
2006年6月,短歌行域名与托管到期,此时刘恩惠一方面兴趣已经完全转向乐评领域,另一方面显然对短歌行已经心灰意冷。所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与短歌行挥手告别》的文章,这篇文章被很多朋友认为是短歌行最后的悼词。
虽然刘恩惠的去意已经非常明显,但显然短歌行的其它成员并不这么想,所以短歌行还是在2006年7月正式恢复,但从种种迹象来看,此次恢复刘恩惠并未深入参与,而且有传说还因为意见不一致而有些不愉快。
但正如笔者前面所说,虽然在上海时代,短歌行依然有一个挂名的庞大编辑队伍,但刘恩惠实际已经是短歌行的灵魂和支柱,他的离去,实际上已经意味着短歌行的死亡。果不其然,短歌行的这次恢复并没有掀起什么影响,仅仅是存在却谈不上更新(说句实话,短歌行那么多年的内容更新,其实主要都是刘恩惠、夏昆岗、云飞三个人所做,抛开论坛管理和幕后工作不谈,仅就前台来说,恐怕应该说其它成员远不如此三人来得敬业),这次恢复仅仅持续了几个月就再一次宣告网站关闭。虽然在2007年1月以后,偶尔依然会有一些测试页面出现在WWW.AUDIO100.COM这个域名的指向里,但短歌行这个曾经灿烂夺目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中国的互联网重现荣光。
令人惋惜的诺圣图
诺圣图这个牌子,烧友中了解的人并不多,原因应该是和这个厂家一向对宣传处理非常低调有关。不过虽然这个牌子在产品设计能力上并不算值得称道,但确实是一个值得钦佩的敢想敢干的厂家。2002年,对于大多数二、三线甚至一些一线的品牌,依然在2.0产品上处于观望态势,而诺圣图却是不多的几个首批跟进这个潮流的品牌之一。而在一年后,诺圣图也是第一个跟进千元级2.0音箱的三线品牌,甚至,它的产品计划中还有一个国内市场卓越款三分频2.0音箱的设计。虽然这款产品几乎无人见过,很可能最终胎死腹中了,而且从笔者个人的观点来看,也一向不感冒三分频2.0的设计理念,但是作为一个小品牌,能敢于搞出这样的设计,就比很多只会跟进从不主动搞出什么创意的大厂商强得多。只可惜诺圣图的市场操作和宣传操作实在不敢令人恭维,最终在多媒体音箱厂商的倒闭风潮中烟消云散,确实也令人多少有些惋惜了。
最早的革命先烈:迪波和国立
最早进入这个市场的先行者,大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不过这第一批先知,后来大多成了先烈。中国多媒体音箱的始祖,既不是现在如日中天的漫步者,也不是第一个搞出木质音箱的轻骑兵。而是两个现在很多人都不记得的企业——上海迪波和北京国立。
这两家都是在1992年底-1993年初开始生产多媒体音箱的。所以为什么一开始说,中国多媒体音箱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
这两家在当时也谈不到什么工业设计,产品的造型大都是仿效国外的知名产品的。不过单元之类在当时国内HIFI方兴未艾,扬声器产品如日中天的时代,当真有不少好东西。而且有趣的是,从一开始这两家南派北派的始祖,就表现出南北不同风格。
大家应该都听过多媒体音箱南派北派的区分,这两种风格从一开始在设计风格、制造风格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所谓南派,由于厂家大都以代工起家,原始投资也比较雄厚,所以产品大都以流水线产品为主,多用注塑流程,重视造型设计,但较少着意声音设计,单元选用上,比较重视使用PV、PP、CD之类适应南方温湿气候的单元。
而北派,由于多是设计师建立的小本经营企业起家,产品多为木质手工箱,造型简单,但重视电路用料,喜好使用纸盆等声音更为中性但易受气候影响的单元。
总而言之,所谓北派和南派的区别,既受厂家的经营方向影响,又受老板个人背景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是,南派中心的广东的代工基地身份与北派中心的北京的渠道中心身份,决定了南派和北派的巨大差异。
不过到现在大厂通吃的时代,两派开始有合流的趋势了,现在很多品牌,如漫步者、惠威之类,已经很难从产品上给他们归为哪一派了。
而南北派的差异,从迪波和国立时代就开始了。到了漫步者/轻骑兵和麦博/三诺登场的时代,这种差异达到了最高峰。
迪波开始生产多媒体音箱比国立更早一些。而且相对来说,他留下来给人印象深刻的产品更多,特别是几年后推出的DIBO99和DIBO2000这两款对箱。
迪波的产品基本都是注塑箱,包括大2.0对箱,也是注塑的箱体。但是在当时的标准来看,其音质真是不错。2002年的时候,曾经在浪子无心兄家里对比过当时很火的一款2.0箱子和迪波的DIBO2000。结果居然是这款停产已久的塑料箱胜出 。
迪波大概在1995年左右,启用了第二品牌迪霸DIBA,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迪波品牌开始淡出,换成迪霸作为主推。相对来说,迪霸在老烧友印象中的地位就不如迪波那么不可撼动了,因为随着市场大趋势的变化,迪霸逐渐开始也做很多入门级的烂东西。后来在1999年左右,在漫步者、麦博开始飞速上升的年代,迪霸也开始逐渐淡出零售市场,笔者不知道什么原因。
此后,迪霸实际依然在市场上存在,但是始终处于几乎和杂牌没什么区别的境地,厂方也再没用过什么力气来推动它。中国多媒体音箱的始祖就此消失在历史中。
国立没有迪波当时的深厚背景。他是典型的中关村小本企业。其创始人199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靠几个人创立了这家公司。
相对来说,国立在初期没有迪波那么显赫和引人注目,其早期产品大多是些没有个性的塑料小对箱。国立真正崛起还是在木质音箱时代来临之后,特别是我们后面要说的轻骑兵分裂时期,国立迅速崛起为北派多媒体音箱的老大,曾经一度在北方市场拥有今天漫步者一样的地位。
国立在历史上最高峰就是第一个USB音箱。继微软第一个推出USB音箱后,国立在国内第一个跟进推出了这类产品,其名气达到最高峰,不过在这之后,国立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1998年以后,随着漫步者和轻骑兵的迅速上升,国立的国内零售市场开始萎缩。它在当时和很多多媒体音箱厂商一样,开始转向其他业务(典型的就是麦博和三诺,当时他们也完全退出了零售领域专供O单),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国立彻底干净的从零售市场退了出去。以致几年后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没有几个人还知道这个牌子了。
2005年底开始,国立开始尝试重回零售市场,不过冒了几个泡之后,发现今天的市场今非昔比,没有麦博之类那样的宣传资金支持,重回市场几乎已经不可能。所以又缩了回去。现在已经一年多没有再听说国立的动静了。听说情况很不好。估计这个北派音箱的始祖,今后也将难以见到了(不过,据说在一些家电批发市场里,国立还是比较多见的)。
在麦博和JAZZ登上舞台之前,很长时间里,南派多媒体音箱始终是一些没有设计没有个性的小杂牌在你撕我咬,不过那个时候市场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产能增长的速度,所以大家还算是相安无事。
相对来说,在1993-1997之间的那个时期,多媒体音箱领域,真正吸引人目光的,还是北派的厂商。不管是产品,还是里面的恩恩怨怨。
1993-1997年之间,中关村大量诞生了一批多媒体音箱厂家,像也曾经一度很有名的“超音速”、“狂人”,当然,这和多媒体音箱的门槛很低有关,不管是技术门槛还是资金门槛。实际上,那个时候也正是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中关村本土企业大爆发的时候,这里面不少人成了先烈,也有不少如雷贯耳的名字从这时候开始起步。冯军在同一个时候喊出了“我不能一辈子给别人创造价值”,放弃了辉煌的小太阳键盘开始做自己的爱国者键盘,而冯军的同班同学夏春秋,则开始筹备一个叫清华华天的企业,也就是今天的九州风神。
这里面就有后来在21世纪初一统北京市场的北派三大品牌:漫步者、轻骑兵、冲击波。
(DIBO2000,早期优秀的2.0音箱之一,也是塑胶2.0箱中的杰作)
(国立重回零售市场后推出的一款2.0产品,外观看上去很像漫步者1900TIII,不过最后也无疾而终)
编者后记:由于小编个人阅历有限,所以文中大部分引用了业内大师DEBUG的文章。笔者在多次拜读D兄的“多媒体音箱十五年”长篇连载后,将其中的一些诶部分截取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此对D兄表示衷心的感谢。